
長越大越覺得自己越來越古板
覺得自已越來越墨守成規
有點苟且偷生
隨著音樂聽到潑猴的歌詞
--你知不知道 現在已經不是封建時代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 不要一昧的遵守古法
好的我們留下 固執的 我們放下
不斷更新 不斷成長 才是大同理想
新的世代 新的觀念 其實沒那麼可怕
真的有我心裡面想吶喊的心聲
看著班上很多人想成為教授之前的好的樣子
遵守古法
我想教授的樣子以後就是他們未來的樣子
這樣好嗎
看了很多部落格看到
有人貼的文章 裡面寫到18世紀的法國雕塑家『羅丹』曾經說過:
『群眾們以為他們在現實中認為醜的東西不是藝術的材料,他們想禁止我們表現自然中使他們不快的現象。
在現實中,人們認為醜的東西,是變形的、破相的、不健全的、引起病的、瘸弱的、痛苦感覺的、不規則的、
有違反健康與有力原則的;故駝背是醜的、跛足是醜的、衣衫襤褸是醜的、不道德的人格是醜的、有害社會的罪人囚犯、亂臣賊子是醜的。
然而一個偉大的藝術家或是文學家,神筆一揮,立刻可以畫醜為美,這是一種最神奇的煉金術。
因為藝術認為美的,只是有特性的事物。
特性是任何自然景色中最強烈的『真實性』:美或醜的,也即所謂『雙重性的真實』,
因為外表的真,傳達內心的真。人的面容臉色,舉止動作,及天空的色調,與天際的線條,都是表現心靈、思緒與思想的。
在藝術家的眼中,一切都是險露著特性,因為在他直率坦白的觀察之下,一切隱密都無從逃遁。
在自然中被認為醜的事物,較之被認為美的事物,呈露著更多的特性,一個病態的緊張面容,
一個罪人的侷促情態,或是破相,或是蒙垢的臉上,比正常而健全的形象更容易顯現他內在的真。
既然只有性格力量能成就藝術之美,故我們常見越是在自然中醜的東西,在藝術上越是美。
藝術所認為醜的,只有絕無品格的事物,也就是既無外表真,更無內心真的東西。
藝術認為醜的:是假的、造作的、不求表情~只圖悅目的、強作輕佻、浮華、沒有靈魂、裝腔作勢、故意眩人或裝模作樣、徒具外表。總之,一切欺誆,都是醜惡的!
一個藝術家有意裝飾自然,使他更美的時候,春天則加點綠色,曙光則加點紫色,口唇則染些殷紅,那麼,其結果一定是醜惡的作品,因為他在作假!
他想把痛苦的情調消滅,想把老年的衰頹隱藏,要取悅大眾,想要安排自然,使他變相,使他柔和,那麼他一定創造出醜來,因為他懼怕真!
在一個名副其實的藝術家面前,自然中的一切都是美的,因為他的眼睛能夠接受所有外表的真,並且能如在一本開展的畫卷中,讀到他所有內在的真。
他只要一望人的臉孔,便可看到一個靈魂,沒有一種神情可以矇蔽他,虛偽或真誠,他都看得一樣明白。頓額、皺眉、凝神、悵惘,立刻使他覺察到整個心靈的秘密。
並非他覺得一切都是善的,因為他自己與他所愛的人所受的痛苦,常殘酷的震撼這樂天主義。
然而他覺得一切都是美的,因為他永遠踏在光明的路上,迎著『真』前進。
是的,就是痛苦,就是所愛的人的死亡,甚至朋友的欺騙,偉大的藝術家~其中包括一切詩人、畫家或雕塑家~對著這酸辛的悲劇,也是感到無限的驚訝、讚嘆!』
我很喜歡這些話 有些人在外表呈現的是假的、造作的
只求別人給他的評價、強作輕佻、浮華、沒有靈魂、裝腔作勢、故意眩人或裝模作樣、徒具外表。總之,一切欺誆,都是幹你娘的!
社會教我們要虛假的
社會教我們要掩飾的
社會教我們要造作的
社會教我們要表面的
成為一個普普通通墨守成規的人
我很想要有 爭議性
一個沒有爭議性的人
就像是沒有靈魂的軀體
因為藝術是前衛的
藝術家也是前衛的
畫派裡的印象派一開始也被說根本不合傳統
但是現在誰不認識畫家莫內
鈴木一朗的打擊也不合傳統
他把傳統好的留下 壞的丟掉
再加上自己的爭議性 獨特性
現在誰不說他是天才
脫離傳統 好的我們留下 不好的我們不要去理他
用的赤子之心反過來教育社會
有人說是變態
有人說是不認真
有人說是不好的一群人
有人說是一種隨性
但是找尋屬於自己的那個『爭議性』
我想我是會快樂的!!!!
再研究室裡的嚴治民學長
他的研究方式也充滿了爭議性 充滿自己的風格
我想未來他會被稱為天才
做自己 把真誠的一面表現出來不裝模作樣 徒具外表
不在是固執的 不再他媽的當個老師面前的搖尾巴的好狗狗
做自己想做的 把他做好 把自己的想法說出 管他的爭議性